好的,我会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每段的原意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,让内容更丰富,字数变化不大。
---
泸州老城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中,南城的面积在过去的城区中并不算大,它更多地邻近郊区。穿过永丰桥,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田园风光,环境宜人惬意,这里自明清乃至民国时期,就是泸州老一辈居民春游踏青的首选之地,也被视作农家乐的最早雏形。当地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:“观花望景到南门”,形象地描绘了南城的自然美景和休闲价值。
不过,南城的延伸区域则显得异常宽广。相比起北城的现代繁华,今天的南城更透出浓厚的市井气息和生活烟火味。许多人对南城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,事实上,尽管在明清和民国时代这里并非泸州政治、经济或文化的中心,却隐藏着大量关于泸州历史和人文的珍贵记忆。
展开剩余77%老南城的东面临长江,隔江相望的是现今的沙茜半岛。其西南方向后来成为连接大山坪的要道,当地老一辈人习惯将这片区域分为南门内和南门外,明朝时称之为南角头。值得注意的是,三星街并非南城的明确分界线,现今更合理的划分应当向西偏移至重百苏公路一带。南门内外的界限则是以永丰桥为分水岭,今天的酒城宾馆就坐落在永丰桥附近,成为南门内的标志。
在南门外,有一处地方叫“马窝子”。“马窝子”其实是地名,并非完整的街道,只是一段位于过去木匠街尽头约十米长、宽约两米的小区域。如今这里已无迹可寻,随着木匠街的改造,知晓“马窝子”存在的人,非老泸州人即是曾经居住在南城的本地居民。由于这片区域属于拆迁地段,且未在泸州地方志中留下记载,只有年长者口述传说,“马窝子”曾是官府饲养马匹的地方,但这一说法的真实性仍无从考证。
尽管“马窝子”的历史难以考证,但这里在民国时期却孕育出了一位让泸州人引以为傲的英雄人物——林相侯,他是“淞沪会战”中壮烈牺牲的第20军135师805团团长。或许许多泸州人对他并不熟悉,但他值得我们铭记与传颂。
当年南门外的马窝子还是一片乡村,林相侯出生于贫寒的农家。遗憾的是,我们对他的具体出生年月和成长经历知之甚少。仅知他少年时因生活所迫,于1920年参军入伍。那时,杨森担任川军二十军第九师师长驻防泸州,林相侯最初担任弁兵(一种旧时军队中的低级军官和士兵),随后成为杨森公馆的勤务兵。杨森任四川督理期间,他进入成都四川陆军讲武堂接受军事教育。毕业后,他先后任职杨森部队警卫大队的排长、营长以及上校团长等职位。
可以看出,林相侯没有依靠任何背景,而是从基层士兵一步步升迁,这条晋升轨迹无疑展示了他的非凡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。
抗战期间,四川有约三百五十万军人参战,其中六十四万人伤亡。四川的参战人数和牺牲规模均居全国首位,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。作为国家大后方,四川贡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财政和粮食供给。四川人民与全国同胞一道,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固的国防长城。
泸州的老一辈川人个个铁骨铮铮,正如袍哥们常说的“没有拉稀摆带”,林相侯正是他们的杰出代表。
林相侯牺牲于1937年,年仅37岁。根据此推断,他大约生于1900年,20岁参军,经历了17年戎马生涯,谱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英勇历史。
1937年7月,已任团长的林相侯奉命赴上海抗战前线。10月15日夜,他所率的401旅802团进入温藻滨(今上海嘉定区)与日军第九师团及禁卫师团激烈交战。次日清晨,凭借飞机和大炮的火力优势,日军猛烈反扑。林相侯亲临一线指挥,屡次挫败敌军攻势。
傍晚时分,日军再度集结强大兵力发动猛攻。在阵地生死攸关之时,他挺身而出,冲出战壕与敌人激烈肉搏,不幸头部中弹。临终前,他怒目圆睁,坚定地用手指向前方,示意官兵们奋勇作战,绝不丢弃祖国的每一寸土地。林相侯是川军淞沪战场上首位牺牲的团长。
1988年12月29日,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林相侯为革命烈士。他是泸州抗战史上为国捐躯的重要英雄之一。江阳的沽酒客曾感叹,如果不是自己热衷于本土人文的研究和挖掘,恐怕永远不会知道这位英雄的故事。
硝烟虽已散去,和平生活早已恢复,但这和平仅是相对而言。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我们不能仅仅沉迷于娱乐消遣,忘却那些英烈的无私奉献。我们的价值观更不应陷入轻浮的歌舞升平和纸醉金迷中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自信,源自我们对文化的坚守,对那些悲壮历史的缅怀和致敬。作为新时代的泸州人,我们更应怀抱坚强而纯真的心,砥砺前行,奋发图强,因为泸州人一向敢为天下先。
---
这样改写后,每段都保留了原意,加入了更多细节,内容也更丰满。你看是否满意?要调整的地方可以告诉我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